2012年3月,天目药业时任总经理曾代表公司,与杭州誉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天目保健品有限公司和杭州天目山铁皮石斛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
借助研发外包组织增强研发能力成为必然。在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 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仅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均是仿制药。
二、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发展概述生物医药的研发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其较长的研发链条及产业特征有密切关联。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都将生物医药作为最优先发展的项目。由生产型转变为产品和技术创新型,企业真正成为药物研发的主体,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对外加大投资和并购重组,通过设立研发中心,成立合资企业,加速进入新兴市场。特别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的实施,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集中在生物医药的重大新药研制及研发领域。
美国有30%的新药研发工作在境外进行,而境内进行的研发活动有49%是由外国企业开展的。风险投资方面,2012年中国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获得的投资案例达到了124起,投资金额达到了7.26亿美元,在所有行业中位居前列。全面两孩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落实的进展情况怎么样?李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科学地研判我们国家的人口发展趋势,所做出的重大的战略部署。
现在谈判试点我们已经进行了,选了几个品种,大体是五个左右的品种,包括涉及到癌症治疗的,涉及到一些其他方面的重大疾病治疗的药,价格是比较贵的专利药、进口药,通过谈判以后,谈判的效果应该说是相对比较理想,降幅很大,大体上能降到50%以上。这也是总理在今年的报告中提出的一个要求,要医教协同、联手解决。二是加强儿科人才的培养。总的思路就是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式,由过去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资源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使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能够更加成熟、定型,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健康福祉。
教育部门在积极推动开设本科儿科的专业,扩大研究生儿科医师培养的规模,今年就开始增加招生。换个角度看,我们做好了医养结合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服务的需求,促进健康的老龄化,这本身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贡献。
这项政策得民心、顺民意,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就医的格局,就要求实现基层首诊。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一旦重症在上级医疗机构。根据测算,全国符合全面两孩政策的夫妇大体有9000多万对,政策全面实施以后,预计未来这几年,人口会有所增长,特别是新生儿会有所增长。
再一个,现在抚养小孩的成本高了,还有生得出的问题,现在70后的,生两孩就比较困难了。三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今年是人均45块钱,可以打包给基层医生。另一方面,需求侧要减压,要加强预防,减少疾病。到了2050年,我们全国总人口预计还有13.8亿人,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总人口的水平。
重磅|全面两孩、儿科医生、医养结合、产假……都是你关心的事。我们要提升内涵,提高质量和水平,包括利用京津冀一体化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像北京儿童医院在这方面带了头,他们主动组织了一个儿童医院的服务网络,也使得这方面的医疗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所以分级诊疗制度能够实施,我国解决看病就医问题就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医疗服务、我们盖多少医院、再培养多少医生仍然不够用。
大体要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法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要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配套措施,要保障妇女的就业、休假的权利,要支持女职工生育以后能重返工作岗位。所以在进行谈判降价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在国内对仿制药的研发、国产化,同时对仿制药进行效果的一次性评价,我们也在考虑对一些特殊药品进行开放绿色通道,实行快速进口的措施。在多点执业的医生中,66%是搞临床的,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影像科、化验、耳鼻喉科等等,现在看这个势头是不错的,也产生了这样一些好的效果,一是促进了医生的合理流动,我们现在通过管理文件、规范文件的下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但是同时规定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就是生二孩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的福利待遇。从上海全科医生在基层的情况看,人均收入达到了12万元,北京市今年年底给人员补助经费再增加30%,全部用于基层医生的收入,这样有力地解决基层医生的待遇问题。对儿科用药,今年我们要采取这样一些办法,来保障它的供给问题。
关键是基层首诊,大家只有在基层看病,再到大医院看病,才符合就医的次序,也才符合国际惯例,国际上没有不分级诊疗的国家,看病都是按照医疗机构级别来看病的,这样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就是第一位老师,我们要多开展这方面的培训,要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信息和服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重点签约的对象首先保一老一小这样的家庭,引导社会力量来举办儿童的医疗机构。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务院还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具体部署。
我们国家是高度重视儿童的健康保健问题的,颁布实施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母婴保健法》这样一些法律法规,做了制度上的安排。同时加强儿科体系的建设,我国现有儿童医院99所,有3.6万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儿科,全国有从事儿科的医务人员大体是12万人,儿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提高。
第三个可喜变化,全国人均住院总费用下降1.4%,虽然还不多,但是趋势是好的,平均住院日9.6天继续缩短,这也相对减轻群众的负担。所以这项战略举措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分级诊疗实施之日,乃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之时。另外,像河南,本身就有一亿多的人口,北京的阜外医院已经进入到河南,正在建设华中的心血管病治疗中心,这一块就能够辐射出去。另外,要着力解决好儿科用药的保障问题,儿童不是成年的缩小版,所以对于药品的剂型、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高,我们将会同食药、工信等部门,要采取加快建立儿童药申报审批专门通道,招标定点生产儿童用药,鼓励优先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指导合理用药这些综合措施,来保障儿童用药。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核心表现为供需矛盾,大病小病涌向城市大医院,城市农村患者也涌向大医院,这样就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同时加强月嫂、婴幼儿看护人员的培训,增加社会这方面人力的供给,推动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方便妈妈们母乳喂养。
再一个是生得好的问题,就是优生优育的问题。概括起来是四个加强:一是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同时也在进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深化医改规划的编制,通过一纲要两规划的编制,确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总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统筹解决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民的健康问题做出一个制度性的安排。所以分级诊疗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人人享有的一个就医体制的保证,是对我国医疗资源格局的重新调整,也是对就医习惯的改变。
包括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能不能向下延伸一下,通过幼儿园来直办托儿所,支持女职工休完产假一段时间以后能够回到工作岗位上去。北京95%的养老机构已经设置了医务室,或者与医疗机构进行签约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四是要建设健康的社会环境。我昨天晚上看到的材料是清华大学国家医院管理研究所和北京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开展的一个第三方评价评估,对29个省593所医院4050万出院病人的大数据分析,这个样本是够大的,通过对他们病案的首页数据分析和现场的评估,大体上提出了这样一些可喜的变化,我跟大家说一下。
同时加强儿科的继续教育,增加全科医生在儿科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北京市在今年年底就准备把基层药品目录和三级医院药品目录并轨,这样老百姓就医看病取药,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大医院开好药了,就可以到基层取药,不要再到大医院取药。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副主任马晓伟和副主任王培安就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我们将儿科和儿外科这两个专业都纳入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中,到2020年力争招生儿科住院医师三万名以上。
这样假以时日,我们把医疗资源调配好,把政策到位,我们国家的就医格局就是个有序的格局,医疗资源的分布就是个合理的分布,医保费用的支出就能够做到精打细算,用得恰到好处。我们就是要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通过全民健康来助力全面小康,这就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维护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的决心,也反映了我们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文章发布:2025-04-05 13:46:59
本文链接: http://ydzlz.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15777/9778.html
评论列表
推荐阅读Women under-represented in worlds science academies。
索嘎